第170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170章
元朗的辦法的確高明, 可以在不徹底激怒宗室的前提下, 達到減少國庫負擔的目的,還能在長期內遏制宗室的擴大, 可謂一石三鳥。幾人商議之下, 覺得這道政策還是由唐挽提出最好。
一是因為唐挽剛剛回朝,正需要發出點聲音來明確立場、召集舊部;二是因為元朗掌管內閣半年,已成氣候。太後為了制衡內閣,必會培養唐挽的力量, 排除萬難給她以支持。有了太後的支持,這道政策就穩了。
幾個人隨即又商定了稅法的改革。原來的變法法案中已提供了藍本, 大的方向可以確定, 不過是在細節上多加推敲。大庸目前的稅收制度比較混亂,收稅的衙門不統一, 所收的錢物也不統一。不僅分了糧稅、絲絹稅、銀稅等眾多科目, 還對應著不同的有司衙門。有些地方為了納稅,要先把糧食換成錢,再用錢買絲綢。繁雜的手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也給了很多蛀蟲以可乘之機。
新法主張“攤丁入畝”,將徭役雜稅統一合並,以人頭田產計算, 減輕了百姓的勞役。再將繁雜的科目按市價折合銀兩, 統一由戶部收取。不僅減輕了地方的負擔, 也加強了朝廷對稅收的調度權。
四人商討得太過熱烈, 幾乎忘了時間。後來還是雙瑞實在熬不住了, 在窗根底下喚道:“各位大人,再有一個時辰天就要亮了,您幾位也歇歇吧,明天可還要早朝呢。”
幾人這才發現已經到了月影東墜的時候,急忙起身告辭。夜深人靜,幾人害怕引人註意,也不敢同時離開,只能一個一個走。雙瑞在角門把著風,馮晉陽先行。他離開之前,忍不住一聲苦笑:“咱們為國為民殫精竭慮,居然跟做賊似的。”
唐挽笑道:“咱們是偷偷摸摸地為國為民。”
馮晉陽走後,雙瑞又在門前觀瞧了一會兒,確認沒人盯著,才讓沈榆離開。房間裏便只剩下了唐挽和元朗。
“馮晉陽在戶部耕耘已久,是個專才,稅制改革交給他當最穩妥,”元朗道,“昨天接到馮楠的書信,他對科舉改革也有許多洞見。其中有一條,引人深思,你聽聽看。”
“你說。”唐挽道。
“自武帝獨尊儒術後,百家學說逐漸消頹。可仔細回想,支撐著我們走過千年的成果,卻都是在百家爭鳴時期出現的,”元朗頓了頓,似乎在仔細斟酌著措辭,“儒家學說發展到如今,早已經變了味道。我們要改革,是否要從思想上也來一場裂變?”
這正是唐挽壓在心底,卻久久不敢說出來的話。他們這些科舉出身的學生,從小讀的是四書五經,看的是理學經傳,儒教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,少有人能跳出身份,反思今日的“儒教”和百家時期的“儒學”到底還是不是一回事。這話說出來,懂的人自然懂,不懂的難免要引起一番口誅筆伐。
“儒教根基深厚,不容改變。不過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,”唐挽眸光閃動,說道,“從古至今,不論是讖緯之學、理學亦或是玄學、樸學,都是儒家學說的衍生。不妨也來個以經註我,創一門適合改革的學說出來。”
獨創一門學說談何容易。可長遠來看,這是讓變法結果得以保存的根本條件。只有改變的人的思想,才能最終改變體制。這是一項艱難卻不得不實施的策略。
“我們三人想到一處去了,”元朗說道,“廣漢正在四處搜尋百家名士,打算在鄉裏建一個學堂,先做嘗試。至於開創新學,可遇而不可求,我們走一步看一步吧。”
唐挽點點頭:“可惜廣漢不在……”
丁憂,對於一位閣臣的政治生涯來說,無疑是個毀滅性的打擊。三年,朝廷的局勢還不知要變成什麽樣。能不能回來、回來後還能不能坐上一樣的位置,這都是未知。
“廣漢在地方,正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修正我們改革的方向,”元朗說道,“學政是長久之策,只瑞芝一人我不放心。正好讓廣漢和他配合。”
唐挽覺得,元朗這番排兵布陣,似乎將一切都考慮周到了。她仰起頭,笑問道:“那我呢?謝閣老給我什麽任務?”
“你麽……”元朗低頭,忽然傾身向前,去尋那雙唇瓣。他已經太久沒有親近她,壓抑許久的思念就在此刻奔湧而出,只想離她再近一點。
唐挽靈巧地躲開,從窗邊取了鬥笠,側眼看他,道:“這個你還戴不戴?”
元朗沒抓到人,無奈地笑了笑,睨她:“你給我戴。”
唐挽一笑,果真拿了那鬥笠過來,往元朗的頭上戴。鬥笠的中間是個圓洞,要將頭頂的發髻從洞裏穿過去才行。偏偏元朗成心逗弄她,就是不把頭低下來。唐挽踮著腳去夠,腰身卻被一雙手臂攬住,帶入懷中。
唐挽咯咯笑著,側臉枕著他的臂彎。元朗滿足地輕嘆一聲,靜默半晌,道:“剛剛你只說了‘貧’這一個項,‘弱’卻沒有說。我把兵部給了你,可還合你的心意?”
江南倭寇,北方韃靼。這些宿敵不除,邊患不解,改革就不會有成長的沃土。強軍,強兵,強國,正是唐挽心中所想。
陳延光自顯慶二年被派往浙江一帶抗倭,至今已有四年了。在他的努力下,肅清沿海倭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。
唐挽說道:“上個月收到陳將軍的來信,說是軍糧遲遲不能到位。東南沿海又不具備屯田的條件,士兵們餓著肚子,仗打得很艱難。我想著無論如何也要給他把糧食湊足了。咱們畢其功於一役,徹底肅清倭患。打開了東南沿海的商路,就能進一步減輕國庫的負擔,說不準還有盈餘。”
元朗的手輕拍著她的背,恰到好處的重量讓人心安:“軍糧我來想辦法,一鬥都不會少的。”
“嗯。”唐挽哼了一聲,道,“我發現我總是在為銀子發愁。以前在花山就天天想辦法掙錢,現在還是一樣。”
元朗輕聲道:“花山一縣與如今的朝局,倒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借鑒。貧、弱、官府無為、親貴亂政。這樣想來,果真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。”
折騰了這大半夜,唐挽早就累了。此時依靠在元朗懷中,聽著他低沈的聲音,忍不住打了個哈欠。元朗低頭,輕聲道:“你回去睡吧,我走了。”
“不行,”唐挽不講理地圈著他的腰身,“要你抱著。”
元朗無聲地笑了,將人密密圈住。
突然從身後傳來兩聲咳嗽。唐挽猛地清醒過來,回頭張望,就見盧淩霄扶著門框站著,一臉揶揄:“要不然我給你倆騰地方,床上抱著去?”
唐挽瞬間紅了臉,將頭埋在元朗胸前,悶悶地說道:“看不見我,看不見我……”
她太困了,她一定是在做夢。
唐挽最終只睡了半個時辰,就被淩霄叫起來更衣。她迷迷糊糊地洗臉漱口,穿衣戴冠,任由淩霄擺弄。等到她真正清醒過來,已經坐上了轎子,顫顫巍巍往皇宮而去。
闊別早朝半年之久,當唐挽端著朝帶,再次站在宮門前,不禁心生感慨。人人都說皇宮裏的路狹窄逼仄,她卻不覺得。窄是窄了點,卻顯得更高了,能通天。
況且能走上這條路的,畢竟只是少數。少數人走的路,本就不寬敞。
乾清宮內,四位閣老相對而坐。昨夜還無比熱切幾個人,今日卻都是神情淡漠疏離,將閣臣的架子端得恰到好處。他們冷靜地議論政事,偶爾意見向左,也要爭論幾句。禦座之後,劉太後輕輕挑開珠簾,看向那人。
半年未見,唐挽倒是沒有什麽變化。幾個同年都蓄起了輕須,她卻仍保留著少年模樣。那些言官們如何說她來著?對了,雍和內斂,淵深持重。可劉太後覺得,這八個字卻還不足以形容她。單說唐挽對夫人盧氏的一片深情,這世間男子,有幾個能做到的?
所以,當唐挽提出限制宗室皇親納妾的時候,太後並不覺得震驚,反而生出一種惺惺相惜之感。
“唐閣老所言甚是有理,”太後的聲音清淡平和,“便依卿所奏,著禮部去辦吧。”
限制宗室納妾這一舉措,在大庸雖然是頭一回,可往前追幾個朝代,並不是什麽新鮮事。故而此政令一出,朝野並沒有什麽反對的聲音,只有晉州的慶郡王府上了表來哭訴,說自己的家眷有些已經年紀大了,實在不忍心外放。太後早就對他的龐大的後院頗為不滿,只回覆了一句“那就挑著年輕的放”。慶郡王吃了個癟,再不敢言語。其他宗室也只能諾諾應了。
沈榆幹脆一不做二不休,制定了一套嚴密的娶妻納妾制度。首先是規定明媒正娶的妻子只能有一個,妻子亡故後可以再娶,但妾不可扶妻。繼而規定宗室皇親及二品以上大員,至多納妾兩房。三品至五品,可納妾一房。六品及以下官員及商人農戶,皆不許納妾。
這一政令保護了平民男子的婚配權利,是個利國利民的實在舉措,朝野中一片叫好聲。督察院的言官們接連上疏,將唐挽誇了個天花亂墜。這邊一句“謀略深遠”,那邊一句“臨政無阿”,言官們一片歌功頌德,朝廷竟是少有的和諧。
紛至沓來的奏疏裏,沈榆無奈苦笑:“明明幹活的是我,好名聲卻都落在了匡之的頭上。諸位,你們說說,天理何在啊?”
馮晉陽笑道:“那群言官都是屬狗的。別看現在誇得天花亂墜,將來如果匡之有一點錯處,他們也能咬住不松嘴。你該慶幸沒被他們盯上。”
唐挽有時候覺得,馮晉陽才是他們裏面最聰明的那個。
沈榆哀嘆了幾聲,繼續幹活去了。唐挽轉過頭,就見元朗雙目微瞇,暗沈著眸子看著她。
“怎麽了?”唐挽問。
元朗神色收斂,淡淡道:“我在想,其實可以趁這個機會,把‘吏治’一策中‘振紀綱’一條做個實施。風聞言事不被追責,雖說有利於官員自查自省,卻因為這幾次閣潮,長出些妖風邪氣來。人人沈湎浮議,不肯實幹,是改革的大隱患。”
唐挽想起來,元朗剛剛當政的那半年,言官們沒少給他難聽話。原來元朗也是個記仇的人。
唐挽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說道:“有理。這幾年言官無端構陷的事時有發生,也是該給他們上上套了。”
元朗說道:“此事你不必操心,我會安排。”
唐挽點了點頭。又聽元朗說道:“現在的江浙總督名叫謝昭,是我同宗的堂弟。我給他去了信,讓他就地籌辦陳延光的軍餉。你可以放心了。”
“太好了,我這就給陳延光寫信!”唐挽頓了頓,轉頭看向元朗,說道,“謝家竟還有人在朝?”
元朗淡淡一笑,道:“他是進士出身,比我們低一科。我也是在他出任了杭州知府後,才知道有這麽個人存在的。”
從杭州知府到江浙總督,如此晉升實在不尋常。兩人都在官場上浸淫許久,這背後隱藏的故事,不言自明。
唐挽挑眉:“江浙總督的位置會不會太高了一點。你就不怕出什麽紕漏?”
“反正是要培植羽翼,不如一步到位。”元朗垂眸,道,“以前啊,總覺得上峰不公,任人唯親。直到自己坐上了這個位置,才明白一個聽話的下屬能省去多少麻煩。公平和效率,似乎永遠無法兼顧啊。”
唐挽歪著頭想了一會兒,說道:“既然無法同時兼顧,那就在不同的時間裏有所側重。我們現在要的是效率。等陳延光的大軍滅了倭寇,再考慮如何維護公平吧。”
人似乎總在面臨這種平衡的困境。忠和義,公平和效率,大義和私情……似乎放棄哪一個都不夠正確。年少時的他們總是致力於尋找一個平衡點,經歷得多了才知道,平衡根本不存在。歲月教會他們妥協和退讓,左右搖擺之中,反倒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平衡。
兩人相視,會心一笑。低下頭,又各自忙碌起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元朗的辦法的確高明, 可以在不徹底激怒宗室的前提下, 達到減少國庫負擔的目的,還能在長期內遏制宗室的擴大, 可謂一石三鳥。幾人商議之下, 覺得這道政策還是由唐挽提出最好。
一是因為唐挽剛剛回朝,正需要發出點聲音來明確立場、召集舊部;二是因為元朗掌管內閣半年,已成氣候。太後為了制衡內閣,必會培養唐挽的力量, 排除萬難給她以支持。有了太後的支持,這道政策就穩了。
幾個人隨即又商定了稅法的改革。原來的變法法案中已提供了藍本, 大的方向可以確定, 不過是在細節上多加推敲。大庸目前的稅收制度比較混亂,收稅的衙門不統一, 所收的錢物也不統一。不僅分了糧稅、絲絹稅、銀稅等眾多科目, 還對應著不同的有司衙門。有些地方為了納稅,要先把糧食換成錢,再用錢買絲綢。繁雜的手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也給了很多蛀蟲以可乘之機。
新法主張“攤丁入畝”,將徭役雜稅統一合並,以人頭田產計算, 減輕了百姓的勞役。再將繁雜的科目按市價折合銀兩, 統一由戶部收取。不僅減輕了地方的負擔, 也加強了朝廷對稅收的調度權。
四人商討得太過熱烈, 幾乎忘了時間。後來還是雙瑞實在熬不住了, 在窗根底下喚道:“各位大人,再有一個時辰天就要亮了,您幾位也歇歇吧,明天可還要早朝呢。”
幾人這才發現已經到了月影東墜的時候,急忙起身告辭。夜深人靜,幾人害怕引人註意,也不敢同時離開,只能一個一個走。雙瑞在角門把著風,馮晉陽先行。他離開之前,忍不住一聲苦笑:“咱們為國為民殫精竭慮,居然跟做賊似的。”
唐挽笑道:“咱們是偷偷摸摸地為國為民。”
馮晉陽走後,雙瑞又在門前觀瞧了一會兒,確認沒人盯著,才讓沈榆離開。房間裏便只剩下了唐挽和元朗。
“馮晉陽在戶部耕耘已久,是個專才,稅制改革交給他當最穩妥,”元朗道,“昨天接到馮楠的書信,他對科舉改革也有許多洞見。其中有一條,引人深思,你聽聽看。”
“你說。”唐挽道。
“自武帝獨尊儒術後,百家學說逐漸消頹。可仔細回想,支撐著我們走過千年的成果,卻都是在百家爭鳴時期出現的,”元朗頓了頓,似乎在仔細斟酌著措辭,“儒家學說發展到如今,早已經變了味道。我們要改革,是否要從思想上也來一場裂變?”
這正是唐挽壓在心底,卻久久不敢說出來的話。他們這些科舉出身的學生,從小讀的是四書五經,看的是理學經傳,儒教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,少有人能跳出身份,反思今日的“儒教”和百家時期的“儒學”到底還是不是一回事。這話說出來,懂的人自然懂,不懂的難免要引起一番口誅筆伐。
“儒教根基深厚,不容改變。不過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,”唐挽眸光閃動,說道,“從古至今,不論是讖緯之學、理學亦或是玄學、樸學,都是儒家學說的衍生。不妨也來個以經註我,創一門適合改革的學說出來。”
獨創一門學說談何容易。可長遠來看,這是讓變法結果得以保存的根本條件。只有改變的人的思想,才能最終改變體制。這是一項艱難卻不得不實施的策略。
“我們三人想到一處去了,”元朗說道,“廣漢正在四處搜尋百家名士,打算在鄉裏建一個學堂,先做嘗試。至於開創新學,可遇而不可求,我們走一步看一步吧。”
唐挽點點頭:“可惜廣漢不在……”
丁憂,對於一位閣臣的政治生涯來說,無疑是個毀滅性的打擊。三年,朝廷的局勢還不知要變成什麽樣。能不能回來、回來後還能不能坐上一樣的位置,這都是未知。
“廣漢在地方,正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修正我們改革的方向,”元朗說道,“學政是長久之策,只瑞芝一人我不放心。正好讓廣漢和他配合。”
唐挽覺得,元朗這番排兵布陣,似乎將一切都考慮周到了。她仰起頭,笑問道:“那我呢?謝閣老給我什麽任務?”
“你麽……”元朗低頭,忽然傾身向前,去尋那雙唇瓣。他已經太久沒有親近她,壓抑許久的思念就在此刻奔湧而出,只想離她再近一點。
唐挽靈巧地躲開,從窗邊取了鬥笠,側眼看他,道:“這個你還戴不戴?”
元朗沒抓到人,無奈地笑了笑,睨她:“你給我戴。”
唐挽一笑,果真拿了那鬥笠過來,往元朗的頭上戴。鬥笠的中間是個圓洞,要將頭頂的發髻從洞裏穿過去才行。偏偏元朗成心逗弄她,就是不把頭低下來。唐挽踮著腳去夠,腰身卻被一雙手臂攬住,帶入懷中。
唐挽咯咯笑著,側臉枕著他的臂彎。元朗滿足地輕嘆一聲,靜默半晌,道:“剛剛你只說了‘貧’這一個項,‘弱’卻沒有說。我把兵部給了你,可還合你的心意?”
江南倭寇,北方韃靼。這些宿敵不除,邊患不解,改革就不會有成長的沃土。強軍,強兵,強國,正是唐挽心中所想。
陳延光自顯慶二年被派往浙江一帶抗倭,至今已有四年了。在他的努力下,肅清沿海倭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。
唐挽說道:“上個月收到陳將軍的來信,說是軍糧遲遲不能到位。東南沿海又不具備屯田的條件,士兵們餓著肚子,仗打得很艱難。我想著無論如何也要給他把糧食湊足了。咱們畢其功於一役,徹底肅清倭患。打開了東南沿海的商路,就能進一步減輕國庫的負擔,說不準還有盈餘。”
元朗的手輕拍著她的背,恰到好處的重量讓人心安:“軍糧我來想辦法,一鬥都不會少的。”
“嗯。”唐挽哼了一聲,道,“我發現我總是在為銀子發愁。以前在花山就天天想辦法掙錢,現在還是一樣。”
元朗輕聲道:“花山一縣與如今的朝局,倒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借鑒。貧、弱、官府無為、親貴亂政。這樣想來,果真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。”
折騰了這大半夜,唐挽早就累了。此時依靠在元朗懷中,聽著他低沈的聲音,忍不住打了個哈欠。元朗低頭,輕聲道:“你回去睡吧,我走了。”
“不行,”唐挽不講理地圈著他的腰身,“要你抱著。”
元朗無聲地笑了,將人密密圈住。
突然從身後傳來兩聲咳嗽。唐挽猛地清醒過來,回頭張望,就見盧淩霄扶著門框站著,一臉揶揄:“要不然我給你倆騰地方,床上抱著去?”
唐挽瞬間紅了臉,將頭埋在元朗胸前,悶悶地說道:“看不見我,看不見我……”
她太困了,她一定是在做夢。
唐挽最終只睡了半個時辰,就被淩霄叫起來更衣。她迷迷糊糊地洗臉漱口,穿衣戴冠,任由淩霄擺弄。等到她真正清醒過來,已經坐上了轎子,顫顫巍巍往皇宮而去。
闊別早朝半年之久,當唐挽端著朝帶,再次站在宮門前,不禁心生感慨。人人都說皇宮裏的路狹窄逼仄,她卻不覺得。窄是窄了點,卻顯得更高了,能通天。
況且能走上這條路的,畢竟只是少數。少數人走的路,本就不寬敞。
乾清宮內,四位閣老相對而坐。昨夜還無比熱切幾個人,今日卻都是神情淡漠疏離,將閣臣的架子端得恰到好處。他們冷靜地議論政事,偶爾意見向左,也要爭論幾句。禦座之後,劉太後輕輕挑開珠簾,看向那人。
半年未見,唐挽倒是沒有什麽變化。幾個同年都蓄起了輕須,她卻仍保留著少年模樣。那些言官們如何說她來著?對了,雍和內斂,淵深持重。可劉太後覺得,這八個字卻還不足以形容她。單說唐挽對夫人盧氏的一片深情,這世間男子,有幾個能做到的?
所以,當唐挽提出限制宗室皇親納妾的時候,太後並不覺得震驚,反而生出一種惺惺相惜之感。
“唐閣老所言甚是有理,”太後的聲音清淡平和,“便依卿所奏,著禮部去辦吧。”
限制宗室納妾這一舉措,在大庸雖然是頭一回,可往前追幾個朝代,並不是什麽新鮮事。故而此政令一出,朝野並沒有什麽反對的聲音,只有晉州的慶郡王府上了表來哭訴,說自己的家眷有些已經年紀大了,實在不忍心外放。太後早就對他的龐大的後院頗為不滿,只回覆了一句“那就挑著年輕的放”。慶郡王吃了個癟,再不敢言語。其他宗室也只能諾諾應了。
沈榆幹脆一不做二不休,制定了一套嚴密的娶妻納妾制度。首先是規定明媒正娶的妻子只能有一個,妻子亡故後可以再娶,但妾不可扶妻。繼而規定宗室皇親及二品以上大員,至多納妾兩房。三品至五品,可納妾一房。六品及以下官員及商人農戶,皆不許納妾。
這一政令保護了平民男子的婚配權利,是個利國利民的實在舉措,朝野中一片叫好聲。督察院的言官們接連上疏,將唐挽誇了個天花亂墜。這邊一句“謀略深遠”,那邊一句“臨政無阿”,言官們一片歌功頌德,朝廷竟是少有的和諧。
紛至沓來的奏疏裏,沈榆無奈苦笑:“明明幹活的是我,好名聲卻都落在了匡之的頭上。諸位,你們說說,天理何在啊?”
馮晉陽笑道:“那群言官都是屬狗的。別看現在誇得天花亂墜,將來如果匡之有一點錯處,他們也能咬住不松嘴。你該慶幸沒被他們盯上。”
唐挽有時候覺得,馮晉陽才是他們裏面最聰明的那個。
沈榆哀嘆了幾聲,繼續幹活去了。唐挽轉過頭,就見元朗雙目微瞇,暗沈著眸子看著她。
“怎麽了?”唐挽問。
元朗神色收斂,淡淡道:“我在想,其實可以趁這個機會,把‘吏治’一策中‘振紀綱’一條做個實施。風聞言事不被追責,雖說有利於官員自查自省,卻因為這幾次閣潮,長出些妖風邪氣來。人人沈湎浮議,不肯實幹,是改革的大隱患。”
唐挽想起來,元朗剛剛當政的那半年,言官們沒少給他難聽話。原來元朗也是個記仇的人。
唐挽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說道:“有理。這幾年言官無端構陷的事時有發生,也是該給他們上上套了。”
元朗說道:“此事你不必操心,我會安排。”
唐挽點了點頭。又聽元朗說道:“現在的江浙總督名叫謝昭,是我同宗的堂弟。我給他去了信,讓他就地籌辦陳延光的軍餉。你可以放心了。”
“太好了,我這就給陳延光寫信!”唐挽頓了頓,轉頭看向元朗,說道,“謝家竟還有人在朝?”
元朗淡淡一笑,道:“他是進士出身,比我們低一科。我也是在他出任了杭州知府後,才知道有這麽個人存在的。”
從杭州知府到江浙總督,如此晉升實在不尋常。兩人都在官場上浸淫許久,這背後隱藏的故事,不言自明。
唐挽挑眉:“江浙總督的位置會不會太高了一點。你就不怕出什麽紕漏?”
“反正是要培植羽翼,不如一步到位。”元朗垂眸,道,“以前啊,總覺得上峰不公,任人唯親。直到自己坐上了這個位置,才明白一個聽話的下屬能省去多少麻煩。公平和效率,似乎永遠無法兼顧啊。”
唐挽歪著頭想了一會兒,說道:“既然無法同時兼顧,那就在不同的時間裏有所側重。我們現在要的是效率。等陳延光的大軍滅了倭寇,再考慮如何維護公平吧。”
人似乎總在面臨這種平衡的困境。忠和義,公平和效率,大義和私情……似乎放棄哪一個都不夠正確。年少時的他們總是致力於尋找一個平衡點,經歷得多了才知道,平衡根本不存在。歲月教會他們妥協和退讓,左右搖擺之中,反倒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平衡。
兩人相視,會心一笑。低下頭,又各自忙碌起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